金融業三大業務職位一次看懂:銀行理專、證券營業員、保險業務員的工作內容與真實生活

「金融業很賺?」、「想當理專年收百萬?」這些話你可能聽過不只一次。

但金融業的業務人員,真實日常其實比你想得更刺激——也更累。

今天我們不賣夢,直接來拆解金融業業務的工作內容與心得。

金融業一直是求職市場上的熱門產業,尤其是業務相關的職位,像是銀行理財專員、證券營業員、保險業務員,更是許多新鮮人與轉職者鎖定的目標。

不只因為「薪水看起來不錯」、「獎金高」、「升遷快」,更因為金融商品與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,許多人總想著「做金融,感覺專業、有發展」。

但實際進入這些職位後,才會發現金融業的業務工作,不只是談笑風生與穿正裝,更多時候,是每天面對開發壓力、客戶情緒、商品績效與業績目標間的拉鋸戰。

這篇文章將會從三個金融業核心業務職位出發,帶你一探究竟:

  • 銀行理財專員(理專)到底在做什麼?民營與外商有什麼差別?
  • 證券營業員真的像華爾街之狼那樣帥氣、好賺嗎?
  • 保險業務員除了推銷保單,還需要哪些能力與特質?

如果你也曾想過進入金融業,這篇文章會是你避雷與選擇的最佳指南。

為什麼金融業業務職位這麼多人想進?

高薪誘因?獎金制度與晉升空間

金融業業務職位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「高薪」。不管是理專、營業員或保險業務員,多數薪資結構都是底薪 + 業績獎金,只要你能開發到客戶、成交到業務,就有機會把薪水拉到平均水準的 2 倍、 3 倍甚至更多。

以銀行理專為例,年薪普遍落在 80 萬至 150 萬不等,但若是績效前段班、能賣出高額保單或基金,一年破 200 萬也不是問題。

證券營業員也常因為中實戶、大戶交易量高而享有穩定手續費收入,以及為客戶規劃全面的投資規劃;

保險業務員雖沒有底薪,卻能從佣金中拿到超過 40% 至 60% 的收入,還有各家壽險公司設計的「續期獎金」、「晉升經理獎金」,可以在三到五年內快速累積財富。

如果抓住晉升機會,就有機會成為資深專員、襄理甚至主管,不像一般行政或內勤需要「論資排輩」。對於「想把握人生、對人生有積極渴求的人」來說,這種努力有回報的制度格外誘人。

門檻不高但淘汰率高:金融業務的真相

許多人以為進金融業很難,但其實只要肯考證照、口條不錯,有基本邏輯力,面試不要失誤,就能在金融三大業務職找到入門機會。

以銀行理專來說,只要具備金融證照(如:信託、人壽 3 張保險證照等),搭配銀行內部訓練即可上線;證券營業員需考過初級業務員資格、期貨商業務員基本證照、熟悉電話下單流程;保險業務更是門檻最低,通常只需完成基本訓練與登錄人壽保險證照,即可接觸市場。

但這也造成另一個現象:進得來,不代表待得住。據統計,金融業業務職一年內離職率,高達 30% 以上。

最大原因在於壓力:開發困難、業績要求高、客戶想法多變,導致許多新人在試用期內就打退堂鼓。你可能會遇到客戶已經買了商品卻抱怨虧損、主管要求每天開發客戶需求等等。

想在這產業站穩腳步,需要的不只專業,還有強大心理素質與持續成長的企圖心!

銀行理財專員(理專)在做什麼?

主要工作內容:開發、服務、商品銷售

銀行理專的核心職責,是協助客戶做資產配置,並銷售銀行提供的金融商品,例如:基金、外幣、保險、結構型商品、信託等。

理專會依據客戶的年齡、資產規模、風險屬性,安排不同的商品組合。同時,他也會負責商品的後續追蹤、報酬分析與再平衡建議,達到長期服務與深度經營的目的。

除了商品銷售,開發新戶也是部分理專工作的另一大重點。

許多理專會利用既有客戶轉介紹、或下班時間參加商業活動,積極尋找潛在客戶,表現良好者能快速建立高資產客群,形成個人經營圈。

常見壓力來源:業績、法遵、客訴

理專最常見的壓力來源有三大塊:第一是業績壓力,每個月、每一季都會有明確的基金、保單、開戶、交叉銷售等 KPI 指標,甚至會進一步與升遷或獎金倍率掛鉤;

第二是法遵壓力,像 KYC(了解你的客戶)、商品說明錄音、投資風險揭露等都必須做到滴水不漏,否則輕則教育訓練,重則面臨法規懲處;

第三是客訴風險,一旦商品績效不如預期、或服務不到位,客戶抱怨可能直接衝擊個人考核與整體分行評比。

某些銀行還會將內稽稽核結果納入績效評分,甚至要求回報每日拜訪數、通話紀錄。

也因此,理專需要極強的情緒管理能力與應變能力,不能只是「賣商品」,還得學會與人維繫長期信任關係。

民營 vs 外商銀行理專差在哪?

民營銀行與外商銀行的理專工作看似相同,實際上差異頗大。

以民營銀行為例,如:中信金、玉山金、台新金等,大多針對大眾財或新貴客群,提供的商品以基金、保單為主,開發壓力大、業績 KPI 細項繁多;

而外商銀行,客群較鎖定在高資產者,鎖定傳承議題,產品深度更高,甚至部分銀行可提供離岸帳戶、結構型商品,重視「資產管理」而不只是單次的銷售。

另外,外商銀行通常底薪與績效比重成超級正比關係,福利佳、教育訓練完整,但門檻也較高、業績量如天高,通常需具備完整的金融證照與相關經驗。

若你希望挑戰頂端市場、擴展國際觀,外商是不錯的選擇;但若想穩健發展、從基層做起,民營銀行提供更多磨練與晉升空間。

證券營業員:不只是電話接單員

主要工作內容:開戶、下單、客戶經營

證券營業員,又稱為「業務員」、「業務代表」,工作核心其實不像電影那樣,整天吶喊買進賣出,而是以「電子下單服務和財富管理規劃」為主,輔以基礎的投資建議與客戶關係維護。

平日最常見的任務有三:協助新客戶開戶(含數位與臨櫃)、處理客戶的股票/ETF/權證等交易需求、以及對既有客戶進行回訪與財富管理規劃(如:轉介紹、定期定額 ETF 、基金、複委託等)。

許多證券業者會額外推動業績項目,例如:開通雙向借券、信用戶、不限用途借貸,推廣自家 APP 交易:複委託、海外債、基金,同時也包含保險的銷售等。

因此,營業員除了具備基本的金融知識外,也需要熟悉數位平台、熟練操作與解說流程。

產業特性:競爭激烈、銀行、保險來搶

台股交易是證券業中競爭最白熱化的領域之一。

原因之一是「佣金制」:營業員的部分薪資與台股交易量中的手續費金額掛勾,只有客戶不斷提升交易量,才有穩定收入。

這使得許多營業員為了搶大戶、搶單子,會頻繁拜訪中實戶,邀請大戶、法人參加投資講座或者帶客戶去吃飯、喝酒拉攏感情。

也因此,許多券商間彼此互挖人才的情況屢見不鮮,「帶戶轉職」成為一種常態。

此外,由於證券業受大盤波動影響極大,景氣好時交易熱絡、業績上升,但一遇到熊市或重大利空,營業員就容易面臨「無單可接」的窘境。

但隨著台股交易量越來越大,證券業反而相對穩固,有些銀行業務人員或保險業,也有不少人選擇考證券分析師、投資顧問等專業職涯路線,帶戶又帶知識的轉戰證券圈。

證券營業員的晉升與轉型出路

營業員的晉升主要依據開戶數與交易量,表現穩定者可升任資深業務員、襄理或分公司副理,擔任經理人或區督導。然而,這條晉升路相對有限,許多人會選擇「轉型」作為下一步。

最常見的路線是考取投顧、證券分析師、期貨分析師等進階證照,進入研究部門或法人業務領域。這些職位雖然難度高,但專業度強、可轉向商品開發、或研究投資的角色。

另一種常見轉型方式是進入投信擔任協銷人員,尤其是表現優異、有產品銷售經營經驗的銀行理專或營業員,能快速銜接通路 (銀行、證券) 對於高資產客戶的需求,轉向非純業務角色,走出另一條不靠抽佣的職涯路。

保險業務員:從陌生開發到人生規劃師

主要工作內容:壽險/產險商品介紹與需求引導

保險業務員的工作,與其說是賣商品,不如說是「幫助客戶規劃風險」。

他們會針對客戶的家庭結構、收入狀況、人生階段,提供人壽保險、意外險、醫療險、年金保單、投資型保單等多元商品的組合建議。

例如,一位 30 歲上班族剛結婚,有可能會被建議配置壽險 + 醫療險,補足萬一意外發生時的經濟保障。

除了介紹商品,更重要的是「需求引導」與「關係經營」。許多保險業務員會透過親友轉介紹、舉辦健康講座、掃街陌生開發、加入當地社區團體、建立 LINE 群等方式,長期耕耘客戶關係。

業績表現佳者可晉升為主任、襄理,一路挑戰至區經理,創通訊處,帶領整個團隊成長。

自由與壓力並存:保險人的真實生活

保險業務看似彈性,其實是高度自律的工作。雖然沒有固定打下班卡、沒有固定辦公室,部分兼職者也沒有明文業績 KPI,但所有獎金與升遷,都來自於「成交」。

這意味著業務員的每一天,都可能需要跑陌生開發、打電話、談 case 、安排見面、處理理賠、開會檢討。

很多新進業務員剛開始兩三個月沒有收入,若沒堅定的意志與經營方法,很容易中途放棄。

另一方面,保險業也有「再續獎金制度」,意味著當你為客戶建立起長期保單組合後,未來每年續期保費仍能回饋佣金,成為穩定現金流來源。這是許多資深業務員能夠在中年後依舊穩定收入的關鍵。

換言之,保險業務是一場長期戰,需要建立信任、口碑與自我品牌。

直營 vs 通訊處 的工作差異

保險業的組織型態多元,主要可分為兩種:第一是直營單位,由保險公司直接派駐主管 (偏內勤),早期主打制度與訓練較為完善;第二是通訊處,多由業務資深人員承租空間自營,提供較彈性自由的經營模式。例如:直營單位商品較單一但有穩定培訓,通訊處則考驗主管個人經營與團隊文化。

早期這兩種體系會影響新人的教育訓練、獎金制度、產品自由度與資源支援程度,但現在幾乎都差不多了,僅有資深同仁的個性可能會有積極或相對消極之分。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,是保險業務能否走得長遠的關鍵。

項目銀行理專證券營業員保險業務員
業務開發方式既有客戶+半陌開自來戶+陌開 100 戶全陌開+公司舊戶
收入模式高底薪+低獎金低底薪+高獎金無底薪+高獎金
工作時間朝九晚六為主7:30-15:30 或 8-16 或 17,看分公司需開早會,下班不用打卡
壓力來源業績+客訴+查核開戶數+留單率自由但須自律,業績壓力+客戶流失

結語:選擇對的職涯,不只是選擇高薪,而是選擇你能堅持的路

金融業業務職看似光鮮亮麗,其實每一個角色背後都藏著不為人知的辛酸與挑戰。

銀行理專每天面對複雜的商品與法規,以及高資產客戶與主管的高期待;證券營業員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搶交易、拼業績,保險業務員則在沒有底薪的情況下經營信任、累積口碑。

這些工作都有共同的特徵——壓力高、淘汰率高、但也高度自由與彈性。

如果你是剛畢業、對金融業充滿憧憬,或者已在內勤工作幾年、想轉向業務開創新機會,可從以下幾點思考:

  • 你有自己擅長的方式與人溝通嗎?你喜歡持續與人互動,解決問題嗎?
  • 你能承受沒有穩定薪水的開發期嗎?你對業績獎金制度感到有挑戰性還是焦慮?
  • 你是否具備長期經營客戶關係的耐心與誠信?還是更偏好短期任務導向的成就感?
  • 你是個能自我推進、有紀律的人嗎?還是比較仰賴主管指導與明確框架?

金融業務職是一條「高風險、高報酬、高學習密度」的職涯選擇,如果你願意投入、持續學習、接受挑戰,這裡確實有機會讓你三年內超越同齡人收入、五年內成為團隊主管,甚至十年後打造個人品牌與財富自由。

如果你只是因為「看起來錢多」、「爸媽覺得穩定」、「朋友都說銀行好」而一頭栽進來,可能不到半年就會開始懷疑人生。

記住一件事:選擇金融業業務職,不只是選擇一份工作,而是選擇一條生活方式——高度競爭、持續成長、永遠在與人交手的路。

走得下去,會很精彩;走不下去,也沒關係,因為人生不止金融業這一條路。

如果你覺得這篇對你有幫助,歡迎轉發給正考慮轉職金融業的朋友,也可以參考先前 〈外商與銀行面試〉〈金融證照系列〉的相關文章,讓我陪你一起探索金融業這座大迷宮吧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
內容索引